十一年级

十一年级热物理学热力学定律


冰箱和热泵


要理解冰箱和热泵,需要对热物理学和热力学定律有基本的了解。两种设备都基于将热量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原理工作。冰箱在许多家庭中都有,主要用于保持食物冷藏。热泵可用于建筑物中用于调节空间加热或冷却。尽管它们的用途不同,但它们共享热力学原理。

热力学基础

热力学是研究系统之间热量、功、温度和能量交换的物理学分支。它由四个主要定律支配:零定律、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

  • 零定律:如果两个系统与第三个系统处于热平衡关系,则它们彼此也将处于热平衡状态。
  • 第一定律: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销毁,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这常被称为能量守恒定律。系统内部能量的变化等于系统吸收的热量减去对系统所做的功的值。
  • 第二定律:封闭系统的总熵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减少。熵是无序度的衡量标准;该定律暗示能量转换永远不会达到100%的效率,因为总会有一些能量作为废热损失。
  • 第三定律:当系统接近绝对零度温度时,系统的熵接近最小常数值。

了解冰箱

冰箱是一种常见的家用电器,通过蒸汽压缩循环将冰箱内部的热量传递到外部。该循环涉及一种冷媒,该冷媒反复蒸发和冷凝,从而去除内部空间的热量。

冰箱的工作原理

冰箱基于热力学的第一和第二定律工作。以下是常见的制冷循环概述:

  1. 冷媒通过压缩机被压缩,增加其温度和压力。
  2. 高温高压气体然后通过冰箱背面或底部的冷凝线圈,在那里它将热量传递到周围空气并变成液体。
  3. 液态冷媒然后通过膨胀阀(小孔)快速膨胀并冷却,变成低压和低温气体。
  4. 该冷气体在冰箱内部的蒸发器线圈中流动,并从内部吸收热量。该热量使冷媒再次变为液体,并不断重复此循环。

性能系数 (COP) 是冰箱效率的衡量标准:

    COP = [frac{Q_c}{W}] 
    

其中 (Q_c) 是从冷却空间中去除的热量,(W) 是压缩机所做的功。较高的 COP 值表示更高效的冰箱。

蒸发器 压缩机 冷凝器 膨胀阀

了解热泵

热泵的工作原理与冰箱类似,但方向相反。它们旨在将热量从寒冷地区转移到温暖地区,实质上是“泵送”能量逆着自然流动方向。热泵常用于在冷月将房屋加热,或者在温暖月份通过一个可逆阀门进行冷却。

热泵的工作原理

与冰箱类似,热泵也依赖于冷媒的压缩和膨胀。以下是它们的操作循环概述:

  1. 通过压缩机将冷媒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
  2. 气体通过冷凝线圈,将热量释放到房间中,并变成液体。
  3. 这种液态冷媒然后通过膨胀阀冷却并变成低压气体。
  4. 气体通过蒸发线圈从外界大气中吸收热量,这一过程反复进行。

热泵在加热时的效率也通过性能系数 (COP) 来衡量:

    COP = [frac{Q_h}{W}]
    

其中 (Q_h) 是传递到热空间的热量。较高的 COP 意味着更高效的热泵。

热源 蒸发器 压缩机 冷凝器 膨胀阀

应用与例子

让我们来考虑一些冰箱和热泵的实际例子和应用。

冰箱示例

想象一个冰箱,每秒从内部去除2000焦耳的热量,而压缩机每秒做500焦耳的功。冰箱的性能系数计算如下:

    COP = [frac{2000 , J}{500 , J} = 4]
    

这个 COP 值为 4,表明压缩机所做的每焦耳功,冰箱从内部移除4焦耳的热量。

热泵示例

一个热泵从外界空气中提取3000焦耳的能量,并在室内提供4500焦耳的能量,同时泵做1500焦耳的功。其加热时的性能系数为:

    COP = [frac{4500 , J}{1500 , J} = 3]
    

因此,这个热泵为房屋内部提供的每焦耳加热能量等于其所做功的3倍。

链接到热力学第二定律

冰箱和热泵都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经典例子。该定律表明,热量不能自然地从冷水库流向热水库而不做功。这与自然的能量传输方向相反。

例如,在冰箱中,热量从冷的内部被提取并释放到温暖的房间环境中。这一过程是由于压缩机所做的功驱动了循环。

类似地,热泵从寒冷的室外空气中提取热量并转移到室内。尽管从较低的温度中提取热量,但热泵通过压缩冷媒和使用能量输入来完成这项转移。

环境影响

冰箱和热泵都使用冷媒,而历史上一些冷媒对环境有害。某些化学物质作为冷媒使用时可能会导致全球变暖和臭氧层破坏。因此,现在使用更环保的替代品。

这些设备的效率在能源消耗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较高的COP表示在相同热传递下的能耗较低,这对成本和环境影响都有好处。

结论

冰箱和热泵是热力学原理的迷人应用。它们突出了涉及热转移的复杂性以及人类使用这些特性以改善日常生活舒适性的巧妙方式。

通过了解热力学定律和这些设备背后的机制,我们可以欣赏它们的功能并继续在这些基本系统中创新。


十一年级 → 4.3.5


U
username
0%
完成于 十一年级


评论